

从此处修行固然很好,但同时还需要具足一些先决条件。

但是,很多手机游戏就是以互相残杀为游戏机制,以偷抢掠夺资源为正常玩法,让玩家之间反复模拟这样的行为,即使只是虚幻的,也会挑起人与人之间的瞋恨之心。还有不少动漫作品中的角色,衣着暴露,性感撩人,行为矫揉造作,搔首弄姿,吸引观众的眼球,还美其名曰“可爱”。实则误导青少年把靡靡之音当作爱情的绝响,挑拨人们的淫欲之心,将对爱情的追求扭曲为单纯对性欲的满足。这样的邪知邪见,已经被一些亚文化圈所认可,并习以为常地融入商业牟利的策略,其对社会文化的荼毒不堪设想。
可怜的受害者,熏染其毒而不自知,轻者精神涣散,妄想频繁;重者萎靡不振,夜不能寐,手淫自戕。久而久之,玩物丧志,沦陷其中,难以自拔。若青少年不能严于律己,整日抱着手机耽湎享乐,流连于色欲妄想,精亏气虚,纵有报效家国之志,亦有心无力。壮年成家者,若不持淫戒,滥淫无度,则其膝下子嗣“先天不足,决定孱弱。既无强健勇壮之身力,亦无聪敏记忆之心力,未老先衰,无所树立”(《礼念观世音菩萨求子疏》)。印光大师尚且这么说,吾人何不谨听规劝!

手机作为网络文化输出的终端,接收着四面八方的信息,呈现着无数我们想要的东西。它如此广泛地融入我们的生活,成为现代人最离不开的工具,但也为人们的精神安宁埋下了最深的隐患。五戒之中,酒为遮,饮酒者多有过失,能犯诸戒,故立此遮戒,以守护其余之律仪。今日沉迷于刷手机者多有过失,能生贪淫妄想,乃至杀盗之心。何不针砭时弊,再为自己立一“遮戒”,以守护清净律仪?
依我鄙见,此“戒”或可名为“不为闲事上网戒”。“闲事”,指与工作生活主题无关之事。凡为闲事皆不上网,以此为戒,屏息诸缘,定心来做手头的事,与此同时,亦得互联网之方便。抱定一明确目标上网,绝不游走于无关之处,心无旁骛,直奔主题解决问题。纵遇天大的趣事,也不偏离目标,以最少的步骤、最短的时间,圆满该做的事,不得犹豫踌躇,即时抽身。拿起手机就当保持警惕,知道自己为何而用,将注意力放到当前的步骤和动作上,诸境界来他的,去他的,都不影响我继续做现在该做的事。做事时牢记自己的方向,起心动念全都围绕主题中心来进行,积累成事的条件,而对结果不问不求,清醒地觉照作用,这就叫“不为闲事上网”。若非如此,增进修行渐次就可能成为空谈。说食不饱,永断淫心须从当下做起,直至欲爱干枯。

首先,不吃葱、蒜、韭菜等(五辛)及肉食,常食大豆、玉米、花生等富有营养之素食。
平时骑自行车或步行上班上学,一路念佛听咒,既运动了身体,也兼顾了功课。
手机使用定时锁机的软件,每天晚上一到时间自动断网,想用都用不了,自然早睡早起。
少蓄钱财,或者把金钱交给家人管理,很多东西想想买不起,自然就不想了。
少上网店,减少自己贪物恋色的机会,在实体店买东西,也省去了快递包装。
少打游戏,少刷短视频,以更加积极有趣的事情填充休闲的时间,例如打球、弹琴、看书、作文、研究典籍、讨论经义等,劳逸结合,安定精神。久而久之,自然没有时间上网了,现实的行动慢慢替代了虚幻的想象,心中烦躁渐渐平息,闲暇时仍然感到充实,不再空虚。
有时淫欲心仍然发作,屡禁不止,那怎么办?个人有个方法可供参考:马上去解手,然后外出活动,这个方法很有效。还有情急之下,恭恭敬敬念“南无观世音菩萨”,或读经持咒,皆能平息欲念,此法十分殊胜。

释尊让我们以戒为师,今日我便尝试给自己立一个“戒”——不为闲事上网,希望彻底从手机网络中解脱。“不为闲事”旨在避免我们过于频繁地上网,进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,久而久之便不再牵挂网上的内容,帮助我们摄心入定。但“闲事”在概念的界定上还是比较模糊的,不够圆融,因为“闲”与“不闲”,仍旧是对诸事务事相上的分别。所以不如改此戒名为“非必要不上网”——“必要”或“不必要”,则可根据当前的情况进行裁断。这就能充分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,必要则用,不必要则舍。
这就呼应了《金刚经》之言:“知我说法,如筏喻者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?”“不应取法,不应取非法。”以闲事和正事来分别手头的事,这种分别是不应取而应当舍的,因为看手机而生起的种种幻妄,也是不应取而应舍的。故曰:“不应取法,不应取非法。”克制自己玩手机,尚且是暂时的办法,不能一直执持“我不能玩”的念头不舍,更何况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呢?网上那么多东西,人一辈子都刷不完、看不尽,更不应该留恋而忘记回头了。
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