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

回头是岸
回头是岸
管理员
2782
文章
2
粉丝
学佛修行评论阅读模式

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古人讲得好,不是不报,时辰未到。因遇到缘,这就是时辰到了,没有遇到缘,这时辰未到;遇到缘一定果报现前。所以懂得这个道理,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相处,古人说得好「冤家宜解不宜结」。记住,绝对不能跟人结冤仇,结冤仇麻烦大,冤冤相报,生生世世没完没了,彼此双方都痛苦。

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间,不是这一世,你有前生,你有前世。你过去世,生生世世当中,你跟多少众生结了冤仇,所以这一生的日子哪有那么好过!你遇到一个陌生人在马路上,素来不相识,他狠狠瞪你一眼,这是过去生中结的业。我们学佛的人明白,他瞪我一眼,阿弥陀佛,我也不要看他,低着头念一句佛号回应他,化解!不能说他瞪你一眼,你也再瞪他一眼,那个麻烦就大了。所以见面给你点个头笑笑,那是过去生中的善缘。

所以,业缘要从内心里头化解,这是我们常常讲的,决定不跟一切人事物对立,不可以对立。要把对立的念头化解,平等对待,和睦相处,这就好!这点希望大家特别留意,如果我们遇到冤亲债主,这常常遇到的,或是有意、或是无意,毁谤我们,侮辱我,甚至于陷害我,我们要明瞭,决定不能有瞋恚心,决定不能有报復的心。

所以我们要知道自己,我们的前途是善是恶,问问自己的心就知道了,不要问别的,问别的有人会骗你。你要回过头来反省,你的心善、言善、行善,你的前途决定有好报,纵然果报现在没有现前,将来一定现前。现在为什么不现前?我都行善,还受的恶报,过去世造的恶业多,这一世已经消掉很多了,还在消,还没消干净,等消干净了,你的善报就现前,你可别着急。

如果心行不善,现在享受的福报,自己一定要知道,这个福报是过去生中修的,修的大福报,现在还没享完,造这些恶业,等福报享完,恶报就现前。必然的道理,没有例外的,古今中外没有一个能够逃出,这个是大自然的规则,这叫道。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时辰未到。

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起心动念要谨慎、要觉察,决定不能迷惑,迷心就造业。你造的业,不论是你有心造的、无心造的,统统要受报。无心造的是过,换句话说,轻一点,这个报得轻一点;有心造的是罪,报得就重,没有不报的。

你想到果报,你就对于造因要谨慎,佛法里头常讲「众生畏果,菩萨畏因」,果报来了你后悔也没办法,只有逆来顺受。要想离开恶的果报、不好的果报,一定要断因,不可以造恶业,不可以造恶因。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要谨慎,起心动念就造,就要晓得将来是什么结果;如果我不想那个果,我就不造这个因。诸位要是时时刻刻能够为将来果报上着想,我就可以断定你不造恶业,为什么?因为你不愿意受恶报。这是个觉悟的人才能做到,他的眼睛明亮。

所有一切不善的,我不放在心上,我也不想它,我也不会去做,恶缘断掉了;以前造的恶的业因,不会有恶的果报现前。我们过去也曾经做过善事,也曾经有过善念,现在我们专想善法、专念善法、专做善法,善的果报很快现前。

我们这一生念佛求往生,只有一个真诚、正念待人接物,不计较任何人的过失。要像佛菩萨看众生一样,现在人所有一切过失都应当要原谅,为什么?没有人教他。他要没有过失,他肯定是佛菩萨再来的,圣贤再来的。

要把心量拓开,要把慈悲展现出来。真正爱一切众生,爱一切造作罪业的众生,要帮助他回头;帮助他回头,我们要做榜样给他看。如果他造作不善,我们不原谅他,还要想惩罚他,他回不了头,他的怨恨会更深,那就造成生生世世冤冤相报,双方都苦,我们的佛白学了。学佛就是为了了解事实真相,这就叫佛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们不能跟他一样的想法,他做什么坏事我们原谅他,不计较他,随他去。我们做出好样子,这个样子跟他完全是相反的,让他去看,让他慢慢觉悟,让他慢慢回头,这才有回头的可能,才有回头的一天。绝不能用怨恨!

佛对众生的慈悲,我们要学习,这比什么都重要。佛能够原谅造作五逆十恶这么重罪,还有毁谤佛法,佛都能够原谅他们,只要他回头、忏悔,只要他改过,后不再造,没有不慈悲,没有不加持的,只要他愿意往生净土,念佛统统得度。所以我们要学弥陀的慈悲,要真正改过自新,原谅一切造作罪业的众生,才能跟阿弥陀佛心愿相应。真正求生净土的人一定要知道,我们的心同佛心,我们的愿同佛愿,我们的行同佛行,我们的德同佛之德,则没有不往生的。

 
敬人、敬事、敬物 学佛修行

敬人、敬事、敬物

恭敬,敬人、敬事、敬一切万物。我们在经忏佛事里头拜忏,忏仪第一句话,「一切恭敬」,我们会念,没做到,口里恭敬,心里头没有,要身口意统统具足。印光大师说,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」。 我...
一生仰靠佛菩萨 学佛修行

一生仰靠佛菩萨

我一接触佛门的时候,章嘉大师就这样教给我的,他教我不要求人,一切求佛菩萨,护法神他自然护持。怕的你没有法,你心不在道,那护法神就不管你了。真正一心向道,一生都是佛菩萨替你安排,你什么心都不要操。我就真...
修学的下手之处 学佛修行

修学的下手之处

《华严经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这五十三位善知识,善知识就是中国人所讲的老师,他去拜老师。五十三个老师里面,出家人只有六个,其余统统是在家人。这些人代表各行各业,代表男女老少,这个用意很深,是叫我们真正学...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